11月中旬,2023级临八四班开展了主题为“新药的诞生:从科研到临床”的班导师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加深同学们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医学知识与科研实践间的桥梁,培养同学们严谨求真、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激发同学们对科研与临床的兴趣,进一步建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班导师包润发,辅导员唐玉春与临八四班全体同学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分为走进药企和外科论坛两大板块,同学们在药企实验室的参观中见证了科学研究的精准实施与先进技术,亦在论坛嘉宾们的叙述中领略了临床医学的卓越发展与多元应用。
走进药企·科研之始
11月13日傍晚,同学们在班导师的带领下,走进位于张江国际医学中心的药企——再鼎医药,近距离了解由基础研究的作用位点到药物靶点可行性、安全性验证,最终付诸大规模生产的药物开发流程。
首先,由药企pre-clinical研发团队负责人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药物靶点开发的基本思路与验证方法,并讲解现有7种研发平台中最热门的两个平台:纳米抗体开发平台、双表位及双靶点抗体开发平台。
她提到,纳米抗体最早发现于骆驼、鲨鱼等动物,与人类抗体不同,纳米抗体只有重链,没有轻链。由于其较高的水溶性和较小的分子量,纳米抗体在检验试剂、抗肿瘤方向有广泛的研究前景。此外,王老师提到了双表位抗体的研发,以SARS疫苗开发为例,介绍常规抗体轻链恒定区的改造对抗体抗变异、抗耐药性的提升作用。她还指出,药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其中一个平台,而可以多平台联用,集合其优势,提升新药的有效性。这些药学研究前沿知识为同学们打开了思路:科学研究的创新点可能来自方方面面,要勇于打破舒适圈,探索未知、未完善的领域;要有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合理利用现有成果与平台,提升研究效率、产品质量。
随后,在王老师和班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企业生物实验室,了解分子生物学、细胞实验常用设备和器材,熟悉后续博士阶段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内容、实验操作。
药学和生命科学有许多相通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本次介绍的研究平台大部分内容基于本学期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等课程知识。通过本部分活动,同学们深深认识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根基,也意识到培养善于发现、严谨缜密、系统综合的科研思维的重要性。本次活动也为后续同学们开展药学方向“医+X”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思路。
外科论坛·临床之衷
外科论坛部分于11月17日上午于五角场凯悦酒店举行,为2024第十四届新华外科论坛的一部分。班导师包润发老师带领我们参与了此次论坛,来自各大医院的医学研究者们在论坛中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会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院士由现代战争的毁损性损伤引入,提出了现今救治器官移植的新理念——异种移植。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以微创为主题,介绍了腹腔镜、肠吻合支架、远程外科等一系列有效临床技术。异种移植与微创理念均是基于社会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后逐渐产生的临床手段,同学们从中认识到,临床技术的发展来源于需要,精进于科研,唯有以慧眼发现新的需要,辅以扎实的医学基础和技术手段,才能创造新的发展。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以乳腺癌为例,系统介绍了胰腺肿瘤外科中精准医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钱大宏教授则交流了自己对人工智能于外科手术中应用的见解。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临床医学带来了新的前进方向,精准医学与智能外科均是其中较为显著的突破。因而,除却源于需要的自身发展,临床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
从异种移植到微创理念,由精准医学至智能外科,论坛从多个角度让同学们体味到了外科医学的发展,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对外科临床诊治的最新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说在药企的参观学习中,同学们对科研进行了初步的接触,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大体思路,那么在经历了本部分活动的进一步学习之后,同学们则对科研与临床的结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对同学将来作为医生平衡与结合二者起到了十分重要启发的作用。
从科研到临床,这既是一款新药的诞生过程,亦是我们作为医学生应当兼顾的两个方面。本次班导师活动中,我们抬步于医学知识的殿堂,走向科研与临床。我们步入药企内部,科研的种子就此于心底深埋,药物的研发是科研的过程,却终将投入临床的使用,而对此的见证,终将成为我们科研的启蒙与始初;我们聆听论坛分享,临床的明灯就此于前方点亮,论坛的主题基于临床实践,却也终将以科研的方式继续发展,而对此的领略,亦能增进我们对临床的深切衷情。通过本次班导师活动,同学们收获良多,也对自己未来科研与临床的发展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也都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与方向,努力成为一名“大医生”和“科学家”,以实际行动诠释“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的神圣使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写下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