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全国首台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附属胸科医院完成装机。院长侯旭敏、副院长孙加源出席装机仪式。同日,孙加源副院长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2例肺结节患者的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诊断。支气管镜机器人在附属胸科医院的临床运用,标志着附属胸科医院在经支气管肺结节诊疗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超微创精准诊疗新选择。
当前,支气管镜机器人作为世界呼吸介入领域最新前沿技术,仅在美国等少数国家实现了成熟的临床应用。此次成功装机的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于2024年3月在中国正式上市。和传统技术相比,它能“丝滑”进入到人体更深的肺部气道,提升诊疗精准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气胸和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运用于肺结节鉴别诊断和消融治疗。
自2021年起,孙加源教授带领团队,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联合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开展了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中国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可行性研究,并用其施行了国内首例机械臂控制支气管镜引导下的肺结节活检术。相关研究成果“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诊断肺结节:一项中国前瞻多中心临床可行性研究”Shape-sensing Robotic-assisted Bronchoscopy (SS-RAB) in Sampling Peripheral Pulmonary Nodule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Feasibility Study in China已在《支气管病学与介入肺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Bronchology and 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上发表。这是该操作控制系统在中国的首次临床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在诊断小于2厘米的肺结节时,机器人系统展现出高诊断率和高安全性。
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多年来不断创新和进步。自2007年至今,已开展了30多项新技术,在国内首批将超声支气管镜、磁导航支气管镜、机器人支气管镜以及人工智能诊断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肺外周病变经支气管诊疗领域,每年诊治患者近2000人。接下来,附属胸科医院将充分发挥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的技术优势,持续推进医疗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经气道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舒适的医疗服务,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