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上海组建第一批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查琼芳接到领导电话没有半点犹豫决定出发。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说:“这样的时刻,不挺身而出对不起医生的称号,也对不起共产党员的称号。”查琼芳同志在仁济医院工作已有20多年,是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医务工作者,做着常人看来最平凡不过的工作。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让她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走上了最前线的战场。
不忘初心,不惧抗疫困难
查医生工作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院,上海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里,患者的病情也是最重的。进入病区的第一天,她就深深感受到责任与压力,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强传染的疫情中工作,而且是在高风险的重症监护室工作,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她所在一组重病人多,事情很多,收病人、开医嘱、写病史、归纳总结病史、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新做的检查,张贴化验单,在那里需要她身兼多职,是办公室的消毒员、是住院医师、也是主治医师。十几个小时有可能只能吃上一顿饭,她笑称自己是骆驼,食物充分的时候补充大量水分和食物,储存在身体里,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些储存的能力量利用起来。正是这样乐观精神让她觉得一切生活上的困难都不算什么。
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值夜班的她,在武汉并没有提出特别要求,坚持参加12小时的夜班轮值。他们的夜班要12小时,为了减少麻烦,她穿着防护服坚持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外加夜出还有3小时的交班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她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着整整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一次值夜班为了病人再有情况发生她能及时处理,她人生中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她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在安静的环境下,她清晰地感受着自己的频率很快的心跳和费力的呼吸,心中却想着比自己难受百倍的病人。护士平均1小时呼叫她一次,如今她已练就了边碎片休息,边精神抖擞处理病人的本领。
知难而进,不放弃任何救治的机会
医疗队唯一的目标就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他们从一切可能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一位有基础疾病的89岁的老先生,家属表示愿意放弃抢救,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丝丝生机,也要竭尽所能。但是挑战时常会出现,一位患者因烦躁扯掉了自己的呼吸机面罩。她向组内成员学习关于ICU镇痛和镇静治疗,以缓解病人接受治疗师的焦虑症状。她还学习了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的操作,作为呼吸科医生随时做好监护室医生的后备。如饥似渴的求知让她与疾病顽强抗争。学会一项新技能、配备新的信息设备、专家组研究的上海方案,都让她欢喜雀跃,所有人的辛勤努力让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碘伏的刺激性气味、两层不透气的防护衣服,N95口罩外面加上两层医用外科口罩,让查医生在工作时候无比费力。每当完成一整套气管插管,浑身上下,从头发到衣服已经全部湿透,紧贴在身上,俨然中暑的感觉。每一天是无比透支的,也是无比充实,她的心情也随着救治的成效而起伏。上海医疗队完成首例气管插管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她深感自豪;重症病人转到轻症病房,她欣慰不已;病人的离世会让她一整天陷入沮丧。最近,重症病房的第一例患者出院了,看到病人竖起的大拇指,她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砥砺前行,传递爱和希望
抗疫期间,查医生在武汉见证了中国的速度,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火速建成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见证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决心。李克强总理的来访慰问、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援、上海大后方的全力保障,队员的互相鼓励,都让她从心里感到了踏实和温暖,也对医疗援助充满了斗志,坚定与疫情战斗的决心。
面对繁重的救治工作压力,她坚持每天抽时间写工作日记,一天也没有落下,至今已经写了30多篇,她用日志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前方医护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更看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礼物:爱和希望。中新网、中国日报网、新民周刊、澎湃新闻、青年报、劳动观察等多家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转载。她朴实的文字,感动了每一位关心疫情前线动态的人们,也提振了大家抗击疫情的信心。
在休息的时候她还报名去做义工帮忙分发物资,她认为这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之一,看着大家拿到紧缺物资的喜悦,她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她感受到特殊时期,爱的力量让人们之间的心比任何时候贴得都近。
查琼芳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是整个社会都在支持他们。查琼芳同志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笑容,充满能量的言语,温暖着大家的心灵;她以无惧危险的勇气,不怕吃苦的毅力,勇挑重担的自信,守护着每一个生命。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白衣天使,逆行而上,肩负起医者的使命和责任,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个冬天里写出了不平凡的故事。